外国文学教学中的音乐介入

来源:外国文学评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外国文学课程作为外语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在中国各个外语院校/系部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不过,长期以来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却过于千篇一律。大多数情形下教师就文学而谈文

外国文学课程作为外语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在中国各个外语院校/系部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不过,长期以来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却过于千篇一律。大多数情形下教师就文学而谈文学,缺少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通和交汇。我们知道,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比如,在中国传统里面,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所收的305篇长诗、短诗都是合乐歌唱的,乐府诗也是诗乐互补配合的典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及乐府诗时说:“诗为乐心,声为乐体。”就是说诗是音乐的心灵,声调旋律是音乐的形体。至于中国的戏曲则更是文乐结合的典型代表了。同样的,在外国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引入其他艺术门类,比如说音乐,将有助于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各种类型的特点有更好的理解,同时也丰富了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形式,更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我们接下来以独白文学与主调音乐、复调文学与复调音乐、后现代文学与无调性音乐为例来说明如何让音乐介入外国文学的教学过程中。

一、独白文学与主调音乐

“独白型”小说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志支配下层层展开。在这类小说中,全部事件都是作为客体对象加以表现的,主人公也都是客体性的人物形象,都是作者意识的客体。虽然这些主人公也在说话,也有自己的声音,但他们的声音都是经由作者意志的“过滤”之后得以放送的,只具有有限地普遍性地刻画性格和展开情节,而不能塑造出多种不同的声音,因而并不形成自己的独立“声部”,听起来就象是一个声部的合唱。主人公的意志实际上统一于作者的意识,丧失自己独立存在的可能性。在目前国内外语院系所使用的外国文学教材里,选编了许多独白型小说的章节,其中通常都会有我们所熟知的马克?吐温、海明威、查尔斯?狄更斯、简?奥斯汀等。这些作家的作品都具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中心明确,整个叙事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比如,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她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小说中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如同书名里所体现的那样,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

可以看到,这一类小说的叙事线索非常清楚,自始至终为同一主题服务。在讲解此类作品时,我们就可以引入主调音乐,让学生在课堂或者课后进行欣赏,以形成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通感,提高审美情趣。具体说来,诸如柴科夫斯基、布鲁克纳、贝多芬的音乐与“独白型”小说就非常地匹配。以贝多芬为例,其音乐作品都有非常鲜明的主题,有的甚至直接冠予能反映主题的标题。在贝多芬的九大交响曲中,《命运》、《英雄》、《田园》等都有如一部“独白型”小说一样,有一条清晰的故事线索,其中有开始、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其中,朴素清新而又词韵丰美的《田园》最容易让人感到亲近,处身于这样的音乐,听者每个毛孔都会舒展开来。这是大自然的气息,秀美的旋律浃着清风纷飞,处处是咂之不尽的甘甜。贝多芬亲笔为它们写下标题:“第一乐章,初睹田园景色时的喜悦心情;第二乐章,溪畔景色;第三乐章,村人欢聚;第四乐章,电闪雷鸣,暴风雨;第五乐章,牧歌,暴风雨后的欣喜与谢天之歌。”他在自己的笔记中原打算还要对音乐场景作更多的解释,可是后来又认为“任何对乡村生活有所了解的人都会自己去体会作者的意图,无须写上一大堆标题”。在这部交响曲首次演出时,节目单上的标题为“田园生活的回忆,F大调”,并特别在第一小提琴声部的乐谱上注明“着重于感情的表现,较少绘画似的描写”。所以,面对这部音乐史上最出名的标题音乐,我们在音乐里作出与每个乐章的标题相似的联想是合情合理的。听《田园》,只需要你的胸怀向大自然开放,音乐里流淌的田野气息就会把你的身心都托起来,与之一起荡漾。

文章来源:《外国文学评论》 网址: http://www.wgwxplzzs.cn/qikandaodu/2021/0122/431.html



上一篇:从师记(上)
下一篇:黄英浩插图选

外国文学评论投稿 | 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 外国文学评论版面费 | 外国文学评论论文发表 | 外国文学评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外国文学评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